【創(chuàng)新在大工】環(huán)境學院科研團隊在污泥脫水膜污染控制方面取得突破

3月19日,大連理工大學環(huán)境學院張捍民教授在《自然》子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fā)表了題為“動態(tài)反向擴散氯離子驅動一體化污泥調理和脫水”(Dynamic reverse Cl- driven integration of sludge conditioning and dewatering)的研究論文,提出了一種新型原位紫外/電氧化(UV/E-Cl)輔助正向滲透(FO)工藝,用于在活性污泥脫水過程中針對性控制凝膠狀膜污染。

在中國,活性污泥(WAS)作為生物廢水處理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副產品,其年產量已增長至約6000萬噸,且含水率超過95%。這一現(xiàn)象引發(fā)了對其所需土地占用面積及相關環(huán)境風險的深切關注。脫水通常是低碳處置及后續(xù)WAS管理的第一步。與傳統(tǒng)脫水方法相比,正向滲透(FO)因其相對較低的能耗、更好的出水質量以及優(yōu)異的水通量穩(wěn)定性,在脫水應用中展現(xiàn)出顯著潛力。然而,F(xiàn)O脫水效率不可避免地受到膜污染的限制,尤其是由WAS中具有高水合膠體特性的胞外聚合物(EPS)引起的凝膠污染。研究表明,EPS中的蛋白質和多糖是凝膠層形成的關鍵因素,這歸因于它們通過特定的交聯(lián)網絡結構機械捕獲間隙結合水,并通過豐富的親水位點(基于偶極-偶極或離子-偶極相互作用)吸附界面結合水的能力。盡管已探索了諸如超聲波、膜改性和化學添加劑等策略以減輕WAS脫水過程中FO膜的污染,但無疑這些方法存在工藝復雜性、連續(xù)性差以及較高的運行成本等問題。此外,由于這些技術對蛋白質和多糖的非特異性靶向作用,其效率可能不如預期。
凝膠污染是廢活性污泥(WAS)正向滲透(FO)脫水過程中的主要限速因素。本研究提出了一種新型FO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通過動態(tài)反向氯離子(Cl−)輔助驅動的原位紫外/電氧化(UV/E-Cl),實現(xiàn)WAS的同時調理和脫水。該系統(tǒng)表現(xiàn)出優(yōu)異的過濾性能,水通量達到對照組的614%,過濾阻力降低了數(shù)個數(shù)量級,這主要歸因于對胞外聚合物(EPS)中蛋白質和多糖組分的針對性破壞。密度泛函理論(DFT)模擬表明,蛋白質與多糖的相互作用傾向于特定的線性構型,從而驅動交聯(lián)網絡的形成。界面熱力學分析顯示,UV/E-Cl通過切斷交聯(lián),使污染物在膜表面的粘附能降低了97.51%。至關重要的是,本研究提供了定量熱力學證據(jù),表明網絡孔隙周圍水分子狀態(tài)從結合水向自由水的轉變主導了凝膠污染的緩解,化學勢變化占過濾阻力的90.71%。
內容來源:大連理工大學新聞網
排版編輯:王樂童
審核校對:崔凱浩 農雅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