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無孔不入”,而我們又能做什么
新民晚報2024-05-09 18:09上海
或許,我們可以先從回收這些“無孔不入”的微塑料,阻止它們肆意進入環(huán)境開始。
它,曾是化學界備受矚目的明星,5位科學家因它而獲得諾貝爾獎。它,可塑性強,性能穩(wěn)定,經久耐用,價格便宜,已成為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優(yōu)點同時也是它的缺點,不易降解、使用范圍太過廣泛、回收成本十分高昂,有人稱它是“二十世紀最糟糕的發(fā)明”。而更糟糕的是,當人類發(fā)現(xiàn)要對付的已經不僅僅是難以降解的塑料袋之類肉眼可見的“環(huán)境殺手”,而是已經擴散到地球各個角落、肉眼捕捉不到的“慢性殺手”微塑料時,我們又能做些什么?
你今天“吃”塑料了沒?
今天,你“吃”塑料了沒?這可不是開玩笑。據(jù)新華社報道,一項研究顯示,美國市場上暢銷的三款塑料瓶裝水,每一升水含有大約11萬到37萬顆塑料顆粒,其中10%是微塑料,90%是納米級塑料。將微塑料“喝”進肚子里,絕非聳人聽聞。
將微塑料“喝”進肚子絕非聳人聽聞。圖源:GJ
人類喝的飲用水經過處理都含有那么多微塑料,更別提其他物種的處境。“我們在研究過的幾乎所有動物物種體內都發(fā)現(xiàn)了微塑料。”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生態(tài)毒理學教授塔瑪拉·加洛韋說道。而海洋保護協(xié)會的一項研究評估了16種不同的蛋白質來源,包括海鮮、雞肉、牛肉、豆腐等,結果發(fā)現(xiàn)無論它們的來源是海洋還是陸地,其含有的微塑料濃度差異并不大。“從新鮮捕獲的魚到雞塊、豆腐,每種類型的蛋白質都可能含有微塑料。”研究人員倫納德說。這也就意味著,我們隨時都可能將微塑料吃進肚子。在歐美,城市污水凈化產生的副產品——污水污泥通常被用作有機肥料。歐洲每年可產生800萬噸至1000萬噸污水污泥,其中四成被澆灌至農田。然而,英國卡迪夫大學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正是由于這種“廢物利用”的做法,每年有86萬億至710萬億個微塑料顆粒污染著歐洲的農田。而微塑料顆粒往往會積聚在植物的根部,也就是說胡蘿卜等根莖類植物含有的微塑料濃度會更高一些。根據(jù)之前的研究估計,普通人每周“吃掉”的微塑料相當于一張信用卡大小。但如果你碰巧是海鮮愛好者,又熱衷于吃貝類,那可能會吞下更多的微塑料。比利時科學家2017年就指出,如果每周吃兩份青口貝、一份生蠔,那一年下來可能會吞下1.1萬顆微塑料。不過,我們吃掉的微塑料可能還沒有吸入的多。事實上,衣服、地毯和各種室內裝飾物脫落的微纖維都會成為飄浮在空氣中的微塑料,看不見,摸不著。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就發(fā)現(xiàn),人類從空氣中吸入的微塑料甚至比通過吃青口貝攝入的還要多得多。
“慢性殺手”侵入人體?
根據(jù)現(xiàn)有的研究,這些只有人類發(fā)絲直徑千分之一大小的微塑料,可以穿過消化道或是肺部組織進入血液,甚至是透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有研究就在未出生的胎兒胎盤中發(fā)現(xiàn)了微塑料。有觀點認為,那些納米級塑料比個頭稍大的微塑料更容易進入人體。人類的血液和母乳中已經發(fā)現(xiàn)了微塑料的存在。并且,研究顯示,這些微塑料可以穿透小白鼠的血腦屏障,由血液進入腦組織。如此多的微塑料進入人體,究竟會不會產生危害?畢竟,塑料是由復雜的化學物質組合而成,想要從這么多種化學物質中找出可能存在問題的特定組合并非易事。大約40年前,科學家們就開始研究塑料的潛在危害,只不過其研究和實驗的對象是動物。根據(jù)現(xiàn)有的研究,某些鳥類種群受到其廣泛接觸的塑料中含有的內分泌干擾素的威脅。而對魚類開展的實驗室研究發(fā)現(xiàn),塑料會對魚類的生殖系統(tǒng)造成傷害,并對肝臟造成壓力。不過,也有相反的研究結果。澳大利亞科學家在2019年的一項研究中,故意投喂給日本鵪鶉雛鳥一些含有微塑料的食物。結果,同沒有被投喂微塑料的雛鳥相比,這些被喂食了微塑料的雛鳥只是相對而言發(fā)育略微遲緩一些,并沒有更容易生病、死亡,或是在成年后遇上“生育難題”。進行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哈迪斯蒂就此表示,這項對比研究提醒人們,評估微塑料所造成的威脅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畢竟,人類受試者不可能故意以微塑料為食。但加洛韋認為,打入人體內部的微塑料或許會因為塑料中的化學添加劑,比如增塑劑、抗氧化劑、染料等,在人體內緩慢釋放,從而引起炎癥反應,F(xiàn)如今,科學家們正在對塑料中的毒素和哮喘、慢阻肺甚至肺癌等肺部疾病的關系進行研究。早期的研究已經從人類尸體中發(fā)現(xiàn)了微塑料,其中塑料纖維的數(shù)量最多,形狀大小各異,它們存在于人類肺下葉的最深處。“吸入聚氨酯一分鐘,你就會開始喘氣。”斯坦福大學過敏和哮喘研究主任兼醫(yī)生卡里·納多表示,只是科學家們還不清楚的是,肺部暴露在微塑料中多久以及吸入多少量會致病。“這些微塑料是否直接導致某人一輩子無法擺脫哮喘的困擾,這很難證明。”
如何回收循環(huán)利用
人類的五臟六腑如何才能不被微塑料占領?英國材料與社會學教授馬克·米奧多尼克望著收集到的這些背著“人造螺殼”寄居蟹照片沉思許久。有研究顯示,在人類拍攝到的各種寄居蟹的照片中,有三分之二的寄居蟹寄居在“人造螺殼”中。所謂的“人造螺殼”不是別的,而是人類丟棄的各種垃圾,比如紅色的塑料瓶蓋。有研究發(fā)現(xiàn),世界上16種陸地寄居蟹中,有10種已經被發(fā)現(xiàn)寄居在這些“人造螺殼”中。“這些圖像給人類上了一課。”他說道,“就像寄居蟹一樣,也許我們應該更多地重復利用塑料,而不是丟棄它。”那我們該如何重復利用它們?或許,我們可以先從回收這些“無孔不入”的微塑料,阻止它們肆意進入環(huán)境開始。
“我們都知道輪胎會磨損,但我們從來沒有想過這些摩擦產生的顆粒物去哪里了。實際上,它們進入了空氣和水體中。”漢森·程是英國初創(chuàng)企業(yè)Tire Collective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這家公司開發(fā)了一款安裝于車輪背后的設備,利用汽車行駛產生的靜電反應和氣流來捕獲路面與輪胎摩擦產生的微塑料顆粒以及其他污染物。不過,在漢森·程看來,微塑料不應“止步”于此。這些被捕獲的微塑料顆粒還可以再利用,成為鞋底、建筑材料,或是3D打印原材料。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則開發(fā)出了一種磁粉。按照這一項目的負責人、化學工程師尼基·伊什蒂亞吉的說法,這種磁粉與水混合,可以“在一小時內”吸附水中“所有”小至1微米的塑料顆粒,從而清潔水體,可以廣泛應用于污水處理廠、紡織廠或是洗衣房等。
人們在夏威夷海灘對“胡拉一號”進行測試。圖源:GJ
而在加拿大,舍布魯克大學的12名機械工程專業(yè)學生在2017年共同完成了一個課堂項目“胡拉一號”。這是一臺利用浮力原理,分離塑料和沙子、石子,從而清潔海灘的機器。當?shù)谝慌_“胡拉一號”被學生們制作出來后,就在夏威夷的卡米洛海灘進行了為期兩周的測試,結果收集了104公斤塑料。如今,當年的學生已經成為初創(chuàng)公司“胡拉一號”的創(chuàng)始人,改造出了更小一些、效率更高,能夠回收小至0.05毫米微塑料顆粒的機器,并擴大生產規(guī)模,服務于更多的海灘。“我們的最終目標是海灘上沒有任何塑料。”“胡拉一號”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薩繆爾·杜瓦爾說道。不過,按照人類目前使用塑料的規(guī)模來看,想要真正解決問題,需要的不僅僅是科學創(chuàng)新。根據(jù)聯(lián)合國的數(shù)據(jù),全球的塑料產量從1950年的200萬噸飆升至現(xiàn)在的4.6億噸,預計到2040年產能還將再翻一番。然而,只有不到10%的塑料被回收利用,其余則被掩埋于垃圾填埋場或是被焚燒。為此,歐盟制定了以污染者付費為規(guī)則的草案,考慮向藥品和化妝品企業(yè)強制征收一定的費用,用于清除城市污水中的微塑料。目前,這一草案已經獲得歐洲議會和歐洲理事會的同意,但尚未正式獲得通過。聯(lián)合國則正在推進全球一道為遏制塑料污染而努力。2022年3月2日,在內羅畢召開的第五屆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大會通過了一項決議,旨在制定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終結塑料污染的國際協(xié)議,涵蓋塑料從生產、設計到處置的整個生命周期。今年4月和11月舉行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會議還將進一步細化和完善協(xié)議文本,力爭在2025年獲得通過并最終生效。而對于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來說,減少一次塑料制品的使用,便是在守護我們自己和下一代的健康。
出品 深海區(qū)工作室
撰稿 玖田
編輯 深海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