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宗學主任就城市洪澇問題接受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采訪
關于如何治理洪澇災害的問題,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張馨予采訪了城市水循環(huán)與海綿城市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研究院徐宗學教授。
徐宗學教授認為,城市洪澇災害主要的原因是極端暴雨事件的發(fā)生,以2021年鄭州“7•20”特大暴雨洪澇災害為例,在這場重大自然災害中,城市外洪內澇、地鐵進水、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多災并發(fā),首先是因為發(fā)生了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但是導致城市洪澇災害加劇的還有一些人為因素。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由于不合理的城市規(guī)劃和建設,城市區(qū)域原有的大量的水塘、坑塘甚至湖泊被填埋,一些河道、溝渠也被填平或改造,城市流域蓄水空間減小,泄流能力降低,從而人為增加了城市洪澇災害發(fā)生的風險。某種意義上,治理城市洪澇意味著要減小洪澇災害中的人為影響。
近年來,為了加快推進城市內澇治理,國家相關部門發(fā)布了多種文件。2021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了《關于加強城市內澇治理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各城市要因地制宜基本形成“源頭減排、管網(wǎng)排放、蓄排并舉、超標應急”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徐宗學教授認為,這一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是很科學的。重現(xiàn)期較小的暴雨只要“源頭減排”,即通過海綿措施如下凹式綠地、生物滯留池等就可以解決城市內澇;更大強度的暴雨,除了“源頭減排”還需要“管網(wǎng)排放”才能解決城市內澇問題;暴雨強度如果進一步加大,除了“源頭減排”、“管網(wǎng)排放”,還需要“蓄排并舉”,也就是除了利用普通海綿措施和排水管網(wǎng),還需要充分利用城市河湖、洼地以及公園里的人工湖泊等臨時蓄水措施才能解決城市洪澇問題。徐宗學教授表示,當出現(xiàn)超過百年一遇甚至數(shù)百年一遇超標準洪水時,為了避免人員傷亡,重要的是組織人員有序撤離,地下停車場甚至個別地鐵隧洞也可以考慮允許適當進水,即“超標應急”。
在徐宗學教授看來,由于水文現(xiàn)象的隨機性特點,完全避免城市洪澇災害十分困難,人類只能選擇與洪水共存。當前,隨著海綿城市建設以及城中村改造,需要考慮為洪水預留更多的空間,通過“退城還湖”、“退城還河”,將城市建設初期占用的河湖空間盡可能恢復,甚至一些學校操場、城市廣場也可以充分利用起來。如果一些中小學建成下沉式操場,下挖一到兩米,平時可以作為活動場所,洪水來時則可以作為臨時蓄水場所,做到‘平戰(zhàn)結合’。這應該也是當前“韌性城市”建設的措施之一,即通過增加蓄水空間,提高城市應對洪水的韌性。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采訪徐宗學教授,對于擴大水科學研究院和城市水循環(huán)與海綿城市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地位和影響,起到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