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南方新聞網
![](https://pics5.baidu.com/feed/faedab64034f78f0c717ff6e8da58853b2191cad.png?token=186a92b354292e456716b3c60eda5037)
近期,新發(fā)布的東莞市政府一號文提出,堅決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堅戰(zhàn),確保四個國考斷面穩(wěn)定達標,全市全面消除黑臭水體。
東莞計劃用三年時間,實現361條河涌全面消除黑臭。2018年至2019年,東莞已經實現211條河涌消除黑臭,今年將完成剩下的150條河涌整治任務。
東莞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局將全面推進河涌水環(huán)境綜合治理,創(chuàng)建國家節(jié)水型城市,推進萬里碧道建設,營造魚翔淺底、白鷺成群、水清岸碧的良好生態(tài)圖景。
一場黑臭水體“清零”的攻堅戰(zhàn),在東莞打響。
南方日報記者 吳擒虎
設置重重關卡凈化水質
東莞的許多黑臭水體要經歷重重關卡,一層一層凈化,流到下游時便已經脫掉“黑臭”的帽子。
在謝崗鎮(zhèn),有一條樂園排渠。記者來到河涌上游,只見水體渾濁,河面漂浮著垃圾和泡沫,散發(fā)著異味。樂園排渠是今年謝崗鎮(zhèn)重點整治的黑臭水體之一。
沿著樂園排渠,開車從上游直到下游,記者看到了三道“關卡”。在上游建有一道攔水壩,并安置著污水收集管道,將污水收集到凈化設施中處理;來到河流中游,又看到一處污水收集口,實施第二輪截污凈化;行至下游,還有污水一體化處理裝置,對污水進行第三次凈化。
經歷三道關卡還并未結束。樂園排渠一路奔流,最終匯入銀山濕地公園。濕地公園里,凈水植物在湖泊中央開出一座鮮花浮島,幾個噴泉裝置環(huán)繞四周,湖泊中間建有古色古香的廊道,兩個孩子正在追逐嬉戲。
同行的謝崗鎮(zhèn)水務工程建設運營中心工作人員陳文耀指著河面說:“別看河水依然有點發(fā)黃,但流到這里,已經不再是劣五類水質了,而是接近五類水標準。經過濕地的最后一道凈化,水質會進一步提升。”
在設置重重關卡凈化水質的同時,東莞還通過多種手段,從源頭上減少不達標污水的排放。其中,工業(yè)污水是主要污染源,也是治理中的“老大難”問題。
謝崗鎮(zhèn)有一條大厚截洪渠,發(fā)源自瀝圳水庫和坑口水庫,源頭水質清澈。但流經該鎮(zhèn)一工業(yè)區(qū)后,大量污水入渠,就變成了黑臭水體。
謝崗鎮(zhèn)鎮(zhèn)委委員呂琳介紹,治理的難點在于減少工業(yè)廢水排放,但部分企業(yè)卻與政府打起了“游擊戰(zhàn)”。去年的一個晚上,大厚截洪渠邊的一家工廠將污水排入渠中,導致河流總磷含量嚴重超標。第二天就被前來巡河取樣的政府工作人員發(fā)現。政府立即開展執(zhí)法,將該工廠的污水口、雨水口全部封掉,責令其迅速整改。
頻繁的取樣檢查、高昂的違法成本、持之不息的高壓態(tài)勢,久而久之,部分心懷僥幸的工廠負責人也認識到,與其承擔關停整改的風險,不如主動做好污水處理。去年,大厚截洪渠終于摘掉“黑臭水體”的帽子。
謝崗鎮(zhèn)兩條黑臭河涌治理的故事,還在東莞許多鎮(zhèn)街上演著。
“這場全面清除黑臭水體的硬仗,我們已經打了兩年。今年是決戰(zhàn)之年。”東莞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市水務局逐步開展截污、清淤、活源、治堤、生態(tài)修復等系列措施,推動水環(huán)境持續(xù)改善。
目前,東莞累計完成211條河涌整治任務,其中2018年完成102條,2019年完成109條。整治完成的河涌水質基本消除黑臭,全市水環(huán)境明顯改善。
今年,東莞還要完成不少于150條河涌水環(huán)境綜合整治,實現晴天污水不直排、小雨不溢流,無垃圾圍河,力爭所有內河涌消除黑臭,達到黑臭水體“清零”的目標。
修復水體生態(tài)系統(tǒng)是更高目標
讓水體告別黑臭,只是東莞治水的最低標準。修復黑臭水體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重現魚蝦游曳、白鷺翩飛的良好生態(tài),才是更高目標。
4月12日早上7時,茶山鎮(zhèn)居民古天華拿起釣竿和魚簍,來到東洲渠邊,坐享垂釣。到了上午10點,他共釣到2條魚,雖然收獲不大,但他格外高興:“以前這條河別說魚了,連小蝦米都沒有。”
東洲渠周邊,聚集著大量樓盤和工廠,污水直排入渠,一度淪為黑臭水體。茶山鎮(zhèn)水務工程建設運營中心工程師張世強回憶,幾年前來到東洲渠邊,會感到刺鼻頭暈,待久了甚至會皮膚過敏、全身瘙癢。
經過清淤、截污、建污水一體化處理設施等多種手段,東洲渠逐漸消除黑臭。但這還不夠,茶山鎮(zhèn)水務工程建設運營中心想了很多“土辦法”,恢復東洲渠的生態(tài)。
湊到東洲渠河邊,會看到鐵絲網扎成的籠子,籠中塞滿碎石頭。石頭的縫隙間,一群魚苗正四處游動。張世強解釋:“這個籠子叫賓格籠,是我們專門為魚蝦、螺絲等水生生物準備的‘溫床’。這個‘賓’字,寓意我們把魚蝦當成客人。運氣好時,在石頭縫里還能看到泥鰍呢!”
在東洲渠下游,有個一層樓高的污水處理設施,但運營維護成本極高。“使用外在設施凈化水質,只是過渡性的選擇。”張世強說,“真正能凈化水質、恢復生態(tài)的,還是水里那些寶貝。”
沿著東洲渠行走,就能看到這些“寶貝”:能去除氨氮的狐尾藻,在水邊綠油油連成一片;幾叢睡蓮開出紫色的花,在陽光下伸展開來;一只白鷺立在淺水區(qū),尋找魚蝦啄食……過去的龍須溝,如今重煥生機。
當天,十幾名戴著草帽、穿綠色隊衣的志愿者,自發(fā)在東洲渠邊撿拾垃圾。志愿者葉劍棠告訴記者,他們每周都會來東洲渠邊清理環(huán)境衛(wèi)生。過去河水發(fā)臭、河邊垃圾堆積,在政府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現在水質改善了,魚蝦白鷺也回來了。
市民王琴愛到河邊散步,微風和煦,暖陽宜人。王琴說:“我在東洲渠邊住了9年。如今生態(tài)環(huán)境好了,我們更愿留在這里,不僅買了房子,還把孩子從汕尾接過來上學。”
像東洲渠一樣,東莞的眾多河流不僅告別黑臭,而且生態(tài)系統(tǒng)也在迅速恢復。
今年,東莞新發(fā)現12條黑臭水體,主要分布在東城、南城、萬江街道等中心城區(qū),由于歷史發(fā)展等原因,河道復雜、明暗渠交織,周邊的生活廢水、工業(yè)廢水以及生活垃圾直接排入河涌,水環(huán)境受到嚴重污染。
東莞市水務局通過實行掛圖作戰(zhàn)、技術咨詢駐點辦公、定期實地督導和水質監(jiān)測等形式,開展控源截污、內源治理和生態(tài)修復。截至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治并通過第三方評估,不僅基本消除黑臭,而且生態(tài)環(huán)境明顯改善,成為市民們散步休閑、親水垂釣的好去處。
以華陽湖為藍本啟動萬里碧道計劃
東莞黑臭水體“清零”戰(zhàn)的意義,不僅局限于河流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還與城市品質和發(fā)展質量息息相關。
“你要采訪黑臭水體?我們鎮(zhèn)沒有。”聽了記者的采訪需求,麻涌鎮(zhèn)水務工程建設運營中心工作人員自豪地說,“來看看華陽湖吧!”
華陽湖在東莞頗有名氣。記者慕名前往,在麻涌高速出口、街道兩邊,都看到了華陽湖濕地公園的指示牌,越發(fā)讓人期待。
來到華陽湖公園,穿過牌坊,沿著綠植織就的廊道前往湖邊,一些游船停在岸邊,對岸矗立著亭臺樓閣,清風四起,水面微波蕩漾,讓人忍不住拉下口罩,深吸一口氣——暢快!
說起華陽湖,麻涌鎮(zhèn)河長辦碧道項目負責人莫灼華如數家珍:
早在上世紀60年代,華陽湖就已名聲在外。著名作家陳殘云在小說《香飄四季》里,以華陽湖為藍本,描繪了麻涌鎮(zhèn)魚米之鄉(xiāng)的生態(tài)美景。
然而,隨著工業(yè)的興起,華陽湖逐步被化工、電鍍和洗水漂染企業(yè)包圍,河水發(fā)黑發(fā)臭,淪為東莞的“龍須溝”。
2013年,東莞開始重拳整治華陽湖,累計投入3億元開展生態(tài)環(huán)境修復,并關停了中成化工等158家污染企業(yè),清拆養(yǎng)殖場223個,遷墳2.8萬座。
“別小看這幾個數據,真正實施起來,個個都是難啃的硬骨頭。”莫灼華回憶,當初動員老百姓遷墳難度極大,很多黨員干部帶頭遷墳,再回頭做群眾工作。當地有嫁女兒不遷墳的習俗。一位村干部為了推動工作,不顧家人反對,硬是在自己嫁女兒的當月遷了墳。
經過多年努力,如今面貌一新的華陽湖,正為麻涌鎮(zhèn)帶來新的生機。莫灼華一指河對岸,有一片新建的嶺南風格建筑。因為華陽湖環(huán)境優(yōu)美,吸引了文創(chuàng)項目落地,為當地的村每年增加了1000多萬元收入;他再一指華陽湖公園入口,對街的物業(yè)租金近年來已經翻了8倍。
華陽湖的精彩不止于此。良好的環(huán)境,還成為招商引資、集聚人氣的籌碼。
近年來,京東亞洲一號物流園、珠三角汽車博覽中心、云南城投旅游開發(fā)項目等重大項目,紛紛在周邊落地。CCTV賀歲杯獅王爭霸賽、中國南方草莓音樂節(jié)、中華龍舟大賽、加拿大2015年世界龍舟錦標賽等盛事,也紛紛在華陽湖舉辦。華陽湖年均接待游客350萬人次,可謂“一片湖攪熱一座城”。
從《香飄四季》里的魚米之鄉(xiāng),到工業(yè)圍湖的“龍須溝”,再到生態(tài)恢復吸引高端服務業(yè)落地,華陽湖的前世今生,反映出東莞從農業(yè)、到工業(yè)、再到現代服務業(yè)不斷轉型的過程。
在推動黑臭水體“清零”的同時,東莞還以華陽湖為藍本,啟動萬里碧道計劃,到2022年底,全市將建成約553公里碧道,覆蓋全市33個鎮(zhèn)(街)園區(qū),包含了江河湖庫各種類型。到2035年底,全市將建成總長約1000公里的碧道,河湖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進一步改善提升,主要河湖均實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愿景。
越來越多的“華陽湖”,將攪動東莞這座城市,注入蓬勃生機。
■特寫
給筷子河裝“心臟”臭水溝煥發(fā)生機
一泓清流在河道里流淌,岸邊美人蕉等綠植生長喜人,魚兒自在游動,白鷺依水而棲。這是記者近日實地走訪東莞市東城筷子河時看到的景象,很難想象,一兩年前,這里還是一條臭味撲鼻、水黑如墨的臭水溝。
說起兩年前的筷子河,周邊居民袁樹培直搖頭:“兩岸工廠多,加工作坊密集,大家都把污水和廢水排到筷子河。水如墨汁,垃圾散落,淤泥堆積,發(fā)黑發(fā)臭。”
筷子河治理前,兩岸有33個入河排污口、21個雨水口,周邊匯聚上百家家具制造、印刷和皮具加工企業(yè)。治理前,水質經檢測,屬于劣五類嚴重黑臭水體。
2017年,筷子河被納入“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監(jiān)管平臺”,成為東莞10條重點黑臭水體之一,被掛牌督導治理。
筷子河生態(tài)修復項目經理、廣州資源環(huán)?萍脊煞萦邢薰鞠嚓P負責人鄒朋說:“筷子河是一條水文條件非常特殊非常復雜的河流,治理難度極大。”
筷子河邊,有一片兩層樓高的綠色建筑,這是筷子河原位生態(tài)修復項目的技術服務單位——廣州資源環(huán)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fā)的“一體化水質提升智能設備”,鄒朋笑稱這是筷子河的“心臟”。
“心臟”是這樣工作的:通過管道,將筷子河沿河的污水全部收集后輸送到這里,通過生物技術,將水質處理凈化后,重新輸送回源頭。用這種方法,將河流中的污水置換成清水。
來到河邊,只見河水清澈見底,聞不到異味,還有蝴蝶在水邊翩飛。鄒朋說:“剛開始治水時,可不是這個樣子。工人們在黑如墨汁的河水里架設管道,皮膚都感染潰爛了。但為了將水治理好,大家一直堅持著,不怕臟和累。”
看到筷子河的變化,周邊居民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村民袁樹培挑起桶,直接到河里打水澆菜。“以前可不敢用筷子河的水澆菜。”袁樹培說,“如今大家用河水灌溉菜園果園,都說這水真的漂亮。幾年沒見的魚蝦,現在越來越多。”
■相關
東莞水體整治盡顯“科技范”
東莞在黑臭水體整治過程中,用上了很多先進科技,一改過去“巡河靠走、護河靠守”的低效被動局面。
謝崗鎮(zhèn)鎮(zhèn)委委員呂琳回憶,今年3月6日下午,謝崗鎮(zhèn)打擊了一起非法電捕魚行為。獲知有人非法電捕魚后,鎮(zhèn)河長辦聯合農林水務局、公安派出所立即趕赴大厚湖現場。執(zhí)法人員第一時間制止了違法行為,對違法人員進行口頭警告、現場教育,并沒收相關器具,將非法取得的魚物投回湖中。
“能夠迅速發(fā)現非法電捕魚,并抓到現行,得感謝無人機巡河。”呂琳說,過去依靠人工巡河,速度慢、效果差,非法電捕魚等行為屢禁不絕。而今用上了無人機,不僅減輕了護河人員的工作負擔,也大大提高了巡河效率。
除了無人機巡河,東莞還有水上保潔機器人、水質提升智能設備、智慧水務系統(tǒng)等“黑科技”,紛紛派上用場。
一批高精尖的水環(huán)境治理新科技,在筷子河治理中得到了應用和優(yōu)化。廣州資源環(huán)?萍脊菊谏暾70多項專利,其中在東莞本土自主研發(fā)制造的“一體化水質提升智能設備”獲得全國發(fā)明獎。該公司研發(fā)的“水上保”機器人,能夠高效地完成巡河保潔,自動清理垃圾。
東莞還在研發(fā)“智慧水務”系統(tǒng),能夠實時監(jiān)控每條河涌的水質情況。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解釋,目前水質斷面監(jiān)測點較少,即使發(fā)現水質變差,也不知道污染來自于哪條河、哪個河段。未來使用“智慧水務”系統(tǒng)后,能夠為每條河裝上獨立的檢測系統(tǒng),實時監(jiān)控、及時發(fā)現水質異常情況,并精確定位到水質出現問題的河段,讓水生態(tài)保護更加精準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