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華A+級學科數量並列榜首
本報訊(記者 劉旭)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fā)展中心昨日公布了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此次學科評估於2016年4月啟動,在95個一級學科范圍內開展(不含軍事學門類等16個學科),共有513個單位的7449個學科參評。與前三輪評估不同,此次的評估不公布分數名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21個A+的一級學科居全國之首,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科大分別以11個、9個、7個A+一級學科緊隨其后。
第四輪學科評估首次採用“分檔”方式公布
學科評估是教育部學位中心對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進行的整體水平評估,從2002年首次開展,平均四年一輪,至今已完成四輪。它是以第三方方式開展的非行政性、服務性評估項目,不同於政府開展的合格性評估。據學位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評估指標體系保持“師資隊伍與資源”、“人才培養(yǎng)質量”、“科學研究水平”、“社會服務與學科聲譽”四個一級指標框架基本不變,共設置人文、社科、理工、農學、醫(yī)學、管理、藝術、建筑、體育等9套指標體系框架。
第四輪學科評估首次採用“分檔”方式公布評估結果,不公布得分、不公布名次,不強調單位間精細分數差異和名次前后。“這麼做,主要考慮是既保証較強的區(qū)分度,體現學科建設水平的實際變化,滿足社會對教育質量的知情需求,又淡化了分數和名次,有利於引導高校將注意力轉移到學科內涵建設的優(yōu)勢和不足中去。”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此輪評估採用按百分位進行分檔的方式,根據“學科整體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將前70%的學科分為9檔公布。其中,前2%(或前2名)為A+,2%-5%為A(不含2%,下同),5%-10%為A-,10%-20%為B+,20%-30%為B,30%-40%為B-,40%-50%為C+,50%-60%為C,60%-70%為C-。
北大、清華以21個A+級學科並列榜首
北京青年報記者梳理后發(fā)現,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以21個A+一級學科並列領跑,浙江大學以11個A+位列第三。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分別以9個、7個A+位居第四、五位。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農業(yè)大學同樣擁有6個A+,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南大學均入圍5個A+一級學科。同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京農業(yè)大學六所高校各有4個A+一級學科。
以位列榜首的清華大學為例,此次評估中清華工學學科繼續(xù)保持傳統(tǒng)優(yōu)勢,其中14個學科獲評A+,在工科領域繼續(xù)領跑全國高校,其中建筑學院3個一級學科均獲得A+評價。理學學科中,化學和生物學獲評A+。人文社科管理及藝術類學科,清華有5個學科獲評A+,較上一輪評估有所進步,管理學門類中的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3個學科參評,全部獲評A+,管理類學科水平居全國高校首位。A+類總數排名第四的中國人民大學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優(yōu)勢明顯,法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新聞傳播學等一級學科均入圍A+。
評估摒棄“數帽子”、“數論文”等片面做法
近年來,以學術頭銜、論文數量等來衡量學術水平的各種排名引起很多爭議和批評,此次學科評估在衡量學術水平時盡力避免上述問題,“以評促建,引導高等教育實現內涵式發(fā)展是學科評估的根本任務。”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學科評估在衡量學術水平時,摒棄了僅“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俗稱“數帽子”)的片面做法。比如“長江學者”等頭銜,不會自動換算成分值,而是由專家綜合考慮教師水平、隊伍結構、國際影響程度等進行評價。此輪評估還將青年骨干教師單列,考察青年教師隊伍怎麼樣,年齡梯次結構怎麼樣,避免以前學科隊伍中時常出現的“大樹底下不長草”的現象。統(tǒng)計成果所屬單位時也做了專門設計,成果按“產權單位”認定,不隨人移,以抑制“搶帽子”等人才無序流動現象。除部分學科外,不再統(tǒng)計發(fā)表論文總數,以“代表性論文”進行同行評議。
此外,本次評估還單獨設置“社會服務貢獻”指標,通過開放的“代表性案例”評價,能夠充分體現不同地區(qū)、不同類型高校的差異性發(fā)展成果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貢獻,克服“一把尺”評價學科的弊端。
已群發(fā)消息
-
11:14發(fā)送完畢
-
昨天 12:14發(fā)送完畢
-
星期三 11:20發(fā)送完畢
-
星期二 10:06發(fā)送完畢
-
星期一 11:59發(fā)送完畢
-
星期日 00:01發(fā)送完畢
-
12月23日發(fā)送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