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和中國氣象局加強城市內澇信息共享和預警信息發(fā)布,北京、上海、濟南等8城市成為城市內澇聯(lián)合預警試點。進入汛期以來全國已有多個城市遭遇暴雨襲擊,上海、南京、鄭州等多個大中城市均開啟“看海模式”。
在強降雨時,街道的積水程度是衡量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標志之一。據(jù)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生態(tài)城市規(guī)劃建設中心提供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3年234個縣級以上城市受淹(占全國城市總數(shù)的35.4%),較2011年激增了72%,2014年城市雨洪受災程度進一步上升。2015年汛期剛剛開始就有多個城市相繼“看海”,這對市民的出行、城市的經(jīng)濟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負面效果,使得城市的排水成為城市在新型城鎮(zhèn)化過程中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海綿城市建設也提上了日程。
住建部否認海綿城市試點失敗
而在剛剛過去的汛期,承擔著增強城市防澇能力重任的30個海綿城市的試點城市中,有19個出現(xiàn)內澇,有人因此認為海綿城市試點失敗了。9月12日,住建部網(wǎng)站發(fā)文指出,海綿城市建設不會立竿見影、一蹴而就,住建部有關負責人就此表示,目前海綿城市建設還在加快推進。
住建部城建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根據(jù)《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qū)2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qū)8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目標要求。在試點過程中,新城區(qū)堅持目標導向,按照雨水徑流控制的要求,將雨水就地消納利用,解決好城市建設與水安全、水資源、水環(huán)境、水生態(tài)的協(xié)調關系;老城區(qū)堅持問題導向,結合城鎮(zhèn)棚戶區(qū)改造和城鄉(xiāng)危房改造、老舊小區(qū)有機更新等,以緩解城市內澇積水、黑臭水體治理、城市熱島為突破口,改善城市人居環(huán)境。“目前海綿城市建設正在加快推進,通過試點城市創(chuàng)新建設模式,探索成功經(jīng)驗,并將這些成熟的做法、模式推廣落地”,該負責人稱。
中國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水務院副院長謝映霞也認為,對于極端強降雨帶來的內澇,必須冷靜分析,絕不能就此對海綿城市建設橫加指責,甚至是簡單地否定。謝映霞表示,海綿也有飽和的時候,因而海綿城市在建設工程設施時是有標準的,在標準內才可保有效。
據(jù)公開資料,2015年和2016年,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分兩批確定了30個海綿城市的試點城市。
每平方公里預計達1億元至1.5億元
顯然,第一批試點城市肩負著探路的使命。目前,海綿城市試點進入第二年,知情人士透露,首批16城的中期考核驗收還未正式啟動,試點的各個地方都在緊鑼密鼓地按照制定的標準去建設,F(xiàn)實的問題是,建設海綿城市需要巨大投資,錢從何而來?
中央財政不可或缺。2015年公布的《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中央財政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給予專項資金補助,一定三年,直轄市每年6億元,省會城市每年5億元,其他城市每年4億元。這個分配標準是按照城市規(guī)模分檔確定的。
目前,在首批試點城市中,兩年的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已經(jīng)到位。住建部部長陳政高曾公開透露,預計海綿城市建設投資將達到每平方公里1億元至1.5億元。住建部副部長陸克華在去年也表示,首批16座試點城市計劃3年內投資865億元,建設面積450多平方公里。按當前國家海綿城市的建設規(guī)劃,有人估計,至2020年,全國658個城市建成區(qū)的20%以上面積需要達到設計標準,全國每年投資總額預計將超過4000億元。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qū)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需要資金約16000億元。
海綿城市建設作為一項有著萬億投資空間的巨大工程,中央財政的補助資金對于全國海綿城市的建設顯然是杯水車薪。“在試點階段,中央財政撥款只是一種鼓勵的手段。鼓勵是一個導向,有積極意義。但是海綿城市的建設本身應該是每一個城市的事情,大量地建設海綿城市,不能僅靠財政撥款,至少不能僅靠中央財政。”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說。
建設“海綿城市”并非一時之功
為解決城市內澇問題,我國正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力爭讓城市內70%的降雨就地得到消納和利用。江西省住建廳城市建設處副處長林偉說,“海綿城市”突破了傳統(tǒng)的“以排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它以建筑、道路、綠地等城市基礎設施為載體,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而在需要時則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加以利用。
江西省萍鄉(xiāng)市是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雖然目前項目仍未完全建成,但其成效卻已開始顯現(xiàn)。2016年4月,一場暴雨襲擊萍鄉(xiāng),致使市區(qū)多處出現(xiàn)內澇,但以往最容易積水的金螺峰公園卻沒有積水。萍鄉(xiāng)市“海綿城市”建設辦副主任賴清說,這得益于公園路面鋪設了透水磚和透水型混凝土。
“當前,城市70%的降雨都是通過地下管網(wǎng)排,而按照‘海綿城市’的規(guī)劃,今后70%的降雨都要就地消納,這將有效緩解內澇問題。”林偉說,目前,江西已敲定時間表,在全省范圍內開展“海綿城市”建設。
但“海綿城市”建設也面臨一些難題,其中資金問題最為突出。來自住建部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海綿城市”建設投資約為每平方公里1億元-1.5億元。有業(yè)內人士指出,雖然國家鼓勵采用PPP模式解決資金不足難題,但在實際運作中,一些企業(yè)對其預期收益率并不樂觀。建設“海綿城市”目前已經(jīng)成為眾多城市治理內澇的抓手,但這絕非一時之功,需要城市管理者認準目標,決意推進,不斷擴大戰(zhàn)果,久久為功。
每一場暴雨留下的不應該是短暫的教訓,每一次災后的反思不能只停留在發(fā)現(xiàn)問題。李建平表示,防災減災應當是一項綜合性工程,要真正當做百年大計來抓,當做民心工程來做,強基礎抓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