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寫作的“十字訣”
古往今來,文無定法。魯迅先生也歷來對“文章作法”之類不以為然。
然而就文章形態(tài)而言,畢竟有若干文體之分,基本特征也各不相同,比如散文有別于雜文,雜文與新聞評論又有所不同等等。因此說,各種文體的寫法還是有一定的規(guī)范與要求。否則,隨意而為,那就可能會成“四不像”了。結(jié)合自己學(xué)習體會,就新聞評論寫作有幾點體會,寫出來請教各位文友。
新聞評論寫作,有以下幾點規(guī)范與要求,姑且稱之為“十字訣”吧,即新、快、實、短、深、雅、情、曲、巧、題。
新聞報道貴新,新聞評論也貴新。讀者看評論主要看所論的觀點是不是有新意。“意在筆先”,著力捕捉新意是每個寫手必下的功夫。如果是別人已談過,或者即便同一題目換了個角度再說,仍了無新意,讀者還是不愿意看的。言別人之未言,此乃評論寫作第一要義也。
新聞評論要快,這是講它的時效性。緣新聞事實而配發(fā)的評論如果不快,就會失去它的應(yīng)有效用。在報社常聽說鄧拓同志當晚配寫評論的故事:他一邊寫一邊發(fā)排(到車間排字),等小樣送來后修改一下第二天就見報了。他的“倚馬可待”功夫了得,也可見評論寫作的時效要求。
評論離不開事實。無論是“就事論理”,還是“以理論事”,都必須以事實為依托展開論說。因此,所采用的事實一定要經(jīng)得起檢驗推敲,要實實在在,不能搞“假空”。如此,緣事實發(fā)表的評論才有真實的力量。
新聞評論作為報刊文體,不可能篇幅很長,一般都是“千字文”,當然極個別的除外。短,是新聞評論的一個重要特征,它不同于理論文章。只要把事講清,把理說透,足矣!改革開放初期,于光遠先生曾在上海文匯報上寫過幾百字的“超短”評論,可以找來看看。
評論的力量在于以理服人,因此一定要將道理講透、講深。一般說說“這是不對的”、“應(yīng)該如何如何”,那是沒有人要讀的。要仔細地分析“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人民日報海外版前總編輯詹國樞語),給人一點啟迪。做到這一點,需要在動筆之前就要把所論的道理想透。如若自己尚未想好,就暫時不要寫;繼續(xù)想,等想好了再動筆。
雅,是指文采。讀者看評論,固然要看其中的觀點、道理,但議論風生、文采斐然的評論,更為人們所喜歡。毛澤東的《別了,司徒雷登》、魯迅的《論雷峰塔的的倒掉》等文,至今仍為人們所厚愛,其原因不僅在于觀點鮮明,且文采橫溢也是重要一條。撰文時引用一些詩句、典故是必要的,但需用到恰處,為文所必須。千萬不可胡亂堆砌,“掉書袋”。
梁啟超先生“筆尖常帶感情”的話,大家都熟知。寫評論尤要如此。情感充沛,愛憎分明,是寫好評論的一個基本點。講道理當然要理直氣壯,但也需娓娓道來,動之以情。評論靠邏輯的力量感染人,但寫得有情有味更能增加它的感染力。
“文似看山不喜平”,好評論從不平鋪直敘。千字文的評論,五六個的自然段,做到“曲”不易。先講什么,后講什么;設(shè)點問句,起點波瀾,以求“曲徑通幽”之效。在這方面,唐宋八大家的有些文章寫法可以借鑒。
體現(xiàn)在評論寫作上,有角度巧、切入巧、行文巧、布局巧等。巧,才能收“既出其不意,又在情理之中”之妙。“巧”如同“曲”一樣,是一個較高的要求,但要寫出叫得響的評論,必須朝著這個標準努力。
看報看題,已是時下的一個趨勢。標題不吸引人,文章就沒人看,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因此寫評論要花很大心思琢磨一下標題。評論標題不像消息、通訊題那樣繁雜,基本是一行題;簡潔、鮮明、準確、有文采、吸引人,是其基本要求,如“在‘活’字上大做文章”、“舊聞新感”、“大思路還需硬措施”等等。
以上的“十字訣”,不過是“蜻蜓點水”式地簡單概括了一下。實際上,每一個“字”都可以系統(tǒng)進行研究。這十個“字”、十個方面,都是評論寫作的基本要求、基本要素。掌握這些,才能將評論文章寫合格、寫精粹、寫得令人叫好。當然,就一篇具體評論而言,以上十個方面的要求不可能都做到。但作為評論寫作的要求來說,撰寫者是必須要考慮到的,而且要以此來規(guī)范、來要求,持之以恒。
本文轉(zhuǎn)載自:中國新聞培訓(xùn)網(wǎng)
作者:秦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