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方哲:抽水馬桶發(fā)明之前
發(fā)表時間:2015-06-30
過去三百年里人類的科技突飛猛進,讓無論東西方的現(xiàn)代人生活徹底跟之前長達一千多年的中世紀決裂。我們發(fā)明了無數(shù)的藥物和器械讓我們活得更健康長壽,但是沒有一種藥物能像抽水馬桶一樣拯救了那么多的性命。抽水馬桶(以及城市排污系統(tǒng))當之無愧是文明史上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
真正意義上的抽水馬桶在18世紀后期才發(fā)明出來,而直到19世紀的維多利亞時代,現(xiàn)代廁所才成為英國大多數(shù)房屋的標配。在漫長的中世紀里,歐洲人是怎樣排泄的?出口的廢物又去了哪里?
答案是:隨便。中世紀早期,歐洲的城鎮(zhèn)規(guī)模還相當小,人們要么就在街頭隨地便溺,要么講究一點的就用桶裝起來,倒到街上或者河里去。在人口稀少的鄉(xiāng)村,內(nèi)急問題就更無拘束。不過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是“一箭之地”,也就是說解決問題的地點至少要離最近的居所有射箭一程的距離,家里建廁所是難以想像的。
解手時離鄰居太近,甚至在室內(nèi)干活,被視作是挑釁和破壞行為。例如下面這張14世紀的手稿插圖描繪的就是薩拉森(阿拉伯)士兵在教堂內(nèi)大便褻瀆神圣的場景。
同伙也受不了這味兒
總體而言,修道院僧侶的生活比之中世紀的普通民眾要文明和衛(wèi)生得多。他們部分保存了羅馬人的衛(wèi)生習(xí)慣和工程技術(shù),盡管時不時有關(guān)于洗澡是否有害靈魂,上帝的污垢是否神圣之類的神學(xué)爭論,至少僧侶們普遍使用類似中國農(nóng)村仍時能見到的旱廁或水廁。
英國坎特伯雷的基督堂修道院早在12世紀就擁有了一套完善的供水和排污系統(tǒng),可以為集體廁所提供水流沖刷。像下圖一樣,很多修道院都把廁所建在溪流上或岸邊,讓流水把廢物帶走。修士們甚至有舊羊毛或破布作手紙——這一點比羅馬人還要進步,要知道羅馬人一般是用一塊海綿擦屁股,用完洗一下讓后來人接著用的。
修道院廁所
水廁的最大問題是選址難以把握。如果廁所修得離水太遠,退潮的時候,沒有足夠的水把便便沖走,會堆積起來;如果修得離水太近,漲潮的時候,屁股享受到自動沖洗服務(wù)倒也罷了,就怕倒灌甚至連人帶廁所一起被河水卷走。
后來廁所普及到平民百姓那里,用的不是堅固的石材而是柳條,這個問題就更加突出,看下圖這位廁所上的,叫一個心驚膽顫!
危險的水廁
把廁所修在足夠高的橋梁上倒是可以避免這種危險,比如早期的倫敦橋,并不像現(xiàn)在兩座高塔對峙,而是一座上面建滿房屋的擁擠河上小鎮(zhèn)。倫敦橋上居民也要解決個人問題,這里的公共廁所直接高空拋物落入泰晤士河,從橋下經(jīng)過的船員要是敢四十五度角憂郁仰望倫敦的天空,十有八九會吃一嘴,所以有諺語說:“聰明人橋上過,笨蛋橋底過”。
不得不從橋底過的人唯一解氣的時刻,就是上面的轟炸者不慎從茅坑掉進河里——從下圖這張警告看來,這種慘案估計還時有發(fā)生!
如廁者掉進泰晤士河
住在城堡里的領(lǐng)主和夫人們怎么辦呢?每次跑出城堡去釋放,既麻煩又危險,總不能在敵人圍攻的時候還出去倒馬桶吧?因此城堡是歐洲首先在居室內(nèi)修建廁所的地方。
城堡的廁所大多藏在塔樓里,被好面子的貴族冠以“更衣室”(wardrobe)的婉辭,其實很簡單:就是塔樓往外延伸,邊上一塊石板挖個洞,便便直接通過洞口掉進下面的護城河里。
城堡廁所里綠意盎然
天氣好的時候,還可以像上圖一樣欣賞便坑里的高空美景。大多數(shù)城堡的護城河并不是河——充其量是條壕溝而已,或者一圈死水。在這種情況下,接納了城堡居民每日饋贈的護城河迅速發(fā)臭淤塞就不足為奇了。
雖然臭氣熏天,但領(lǐng)主們很快發(fā)現(xiàn)堆滿了糞便的護城河居然為城堡提供了一道額外屏障。只有最無畏的勇士,才愿意趟過齊腰深的臟水,冒著“炮彈”轟炸爬上墻壁,從便坑里突破防衛(wèi)。
城市居民遠沒有這么好的居住環(huán)境。人口增長以后,排泄物的去向成了一個嚴峻問題。起初人們把糞桶抬出城市傾倒,自然而然地都聚集在最近的地方。于是12世紀的巴黎城墻下堆積起了巨大的糞堆,以至于造成敵人能爬上糞堆翻進城墻的危險,市民們不得已只好加高城墻。
自己挑走行不通,于是有院子的居民在后院挖個深坑,把廢物填進去,一段時間后再雇挖糞工來清理;沒院子的則打開窗戶直接倒在街上,希望雨水能把它沖走。夜壺倒空的內(nèi)容加上隨地拉撒,使得倫敦的不少街道長期為糞堆所阻塞。
水來了
街上的行人必須時刻提防頭頂上一扇窗戶打開,然后伴隨著一聲“水來了”,污物兜頭潑下。上圖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十八世紀。
可想而知,這一時期的歐洲城市污水橫流,臭氣熏天。糞坑造成的地下水污染加上日常接觸,使得各種流行病,特別是霍亂和鼠疫大行其道,每次爆發(fā)都奪走成千上萬條性命。有地位的人們也不能幸免。
手持花束的貴婦
雖然他們經(jīng)常手里拿一束香花放在鼻子前面,如上圖,或者像倫敦議會大廈那樣用壓有玫瑰花瓣的紙裝裱窗戶,但這些措施對防治疫病效果微乎其微。缺乏對病原體的了解,更使得治療多數(shù)徒勞無功。當時的歐洲城里人多病短壽,常被瘟疫侵擾,難怪貴族們喜歡住在鄉(xiāng)下的莊園。
其實早在1596年,也就是莎士比亞的時代,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的寵臣哈靈頓爵士就已經(jīng)發(fā)明出一種沖水馬桶,并特制一尊在王宮供女王使用。與此同時,莎士比亞本人的排泄物大概跟其他倫敦人的一起淤積在倫敦的大大小小臭水溝里,成為疾病的溫床?上v史上的第一座沖水馬桶并不受女王待見,原因是它沖水的聲音太大,會讓整座宮殿都知道女王剛剛?cè)鐜?/p>
這么一耽擱,就是兩百年,直到蘇格蘭鐘表匠庫明和發(fā)明家布拉馬改進了哈靈頓的發(fā)明并且注冊專利批量生產(chǎn),現(xiàn)代的抽水馬桶才算成型。伴隨抽水馬桶的發(fā)明,是倫敦雄心勃勃的下水道改造計劃,把千家萬戶馬桶沖走的東西統(tǒng)一排出城市。不到五年,倫敦人的死亡率下降了將近一半,大規(guī)模瘟疫再也沒有爆發(fā)。不夸張地說,倫敦作為一流國際大都市的地位,就是從抽水馬桶入戶的時刻奠定的!
沒發(fā)明馬桶之前,中世紀歐洲人怎么上廁所?
原載城市畫報(微信號:cityzine),經(jīng)授權(quán)轉(zhuǎn)載
過去三百年里人類的科技突飛猛進,讓無論東西方的現(xiàn)代人生活徹底跟之前長達一千多年的中世紀決裂。我們發(fā)明了無數(shù)的藥物和器械讓我們活得更健康長壽,但是沒有一種藥物能像抽水馬桶一樣拯救了那么多的性命。抽水馬桶(以及城市排污系統(tǒng))當之無愧是文明史上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
真正意義上的抽水馬桶在18 世紀后期才發(fā)明出來,而直到19 世紀的維多利亞時代,現(xiàn)代廁所才成為英國大多數(shù)房屋的標配。在漫長的中世紀里,歐洲人是怎樣排泄的?出口的廢物又去了哪里?
答案是:隨便。中世紀早期,歐洲的城鎮(zhèn)規(guī)模還相當小,人們要么就在街頭隨地便溺,要么講究一點的就用桶裝起來,倒到街上或者河里去。在人口稀少的鄉(xiāng)村,內(nèi)急問題就更無拘束。不過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是“一箭之地”,也就是說解決問題的地點至少要離最近的居所有射箭一程的距離,家里建廁所是難以想像的。
解手時離鄰居太近,甚至在室內(nèi)干活,被視作是挑釁和破壞行為。例如下面這張14世紀的手稿插圖描繪的就是薩拉森(阿拉伯)士兵在教堂內(nèi)大便褻瀆神圣的場景。
同伙也受不了這味兒
總體而言,修道院僧侶的生活比之中世紀的普通民眾要文明和衛(wèi)生得多。他們部分保存了羅馬人的衛(wèi)生習(xí)慣和工程技術(shù),盡管時不時有關(guān)于洗澡是否有害靈魂,上帝的污垢是否神圣之類的神學(xué)爭論,至少僧侶們普遍使用類似中國農(nóng)村仍時能見到的旱廁或水廁。
英國坎特伯雷的基督堂修道院早在12 世紀就擁有了一套完善的供水和排污系統(tǒng),可以為集體廁所提供水流沖刷。像下圖一樣,很多修道院都把廁所建在溪流上或岸邊,讓流水把廢物帶走。修士們甚至有舊羊毛或破布作手紙——這一點比羅馬人還要進步,要知道羅馬人一般是用一塊海綿擦屁股,用完洗一下讓后來人接著用的。
修道院廁所
水廁的最大問題是選址難以把握。如果廁所修得離水太遠,退潮的時候,沒有足夠的水把便便沖走,會堆積起來;如果修得離水太近,漲潮的時候,屁股享受到自動沖洗服務(wù)倒也罷了,就怕倒灌甚至連人帶廁所一起被河水卷走。
后來廁所普及到平民百姓那里,用的不是堅固的石材而是柳條,這個問題就更加突出,看下圖這位廁所上的,叫一個心驚膽顫!
危險的水廁
把廁所修在足夠高的橋梁上倒是可以避免這種危險,比如早期的倫敦橋,并不像現(xiàn)在兩座高塔對峙,而是一座上面建滿房屋的擁擠河上小鎮(zhèn)。倫敦橋上居民也要解決個人問題,這里的公共廁所直接高空拋物落入泰晤士河,從橋下經(jīng)過的船員要是敢四十五度角憂郁仰望倫敦的天空,十有八九會吃一嘴,所以有諺語說:“聰明人橋上過,笨蛋橋底過”。
不得不從橋底過的人唯一解氣的時刻,就是上面的轟炸者不慎從茅坑掉進河里——從下圖這張警告看來,這種慘案估計還時有發(fā)生!
如廁者掉進泰晤士河
住在城堡里的領(lǐng)主和夫人們怎么辦呢?每次跑出城堡去釋放,既麻煩又危險,總不能在敵人圍攻的時候還出去倒馬桶吧?因此城堡是歐洲首先在居室內(nèi)修建廁所的地方。
城堡的廁所大多藏在塔樓里,被好面子的貴族冠以“更衣室”(wardrobe)的婉辭,其實很簡單:就是塔樓往外延伸,邊上一塊石板挖個洞,便便直接通過洞口掉進下面的護城河里。
城堡廁所里綠意盎然
天氣好的時候,還可以像上圖一樣欣賞便坑里的高空美景。大多數(shù)城堡的護城河并不是河——充其量是條壕溝而已,或者一圈死水。在這種情況下,接納了城堡居民每日饋贈的護城河迅速發(fā)臭淤塞就不足為奇了。
雖然臭氣熏天,但領(lǐng)主們很快發(fā)現(xiàn)堆滿了糞便的護城河居然為城堡提供了一道額外屏障。只有最無畏的勇士,才愿意趟過齊腰深的臟水,冒著“炮彈”轟炸爬上墻壁,從便坑里突破防衛(wèi)。
城市居民遠沒有這么好的居住環(huán)境。人口增長以后,排泄物的去向成了一個嚴峻問題。起初人們把糞桶抬出城市傾倒,自然而然地都聚集在最近的地方。于是12 世紀的巴黎城墻下堆積起了巨大的糞堆,以至于造成敵人能爬上糞堆翻進城墻的危險,市民們不得已只好加高城墻。
自己挑走行不通,于是有院子的居民在后院挖個深坑,把廢物填進去,一段時間后再雇挖糞工來清理;沒院子的則打開窗戶直接倒在街上,希望雨水能把它沖走。夜壺倒空的內(nèi)容加上隨地拉撒,使得倫敦的不少街道長期為糞堆所阻塞。
街上的行人必須時刻提防頭頂上一扇窗戶打開,然后伴隨著一聲“水來了”,污物兜頭潑下。上圖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十八世紀。
可想而知,這一時期的歐洲城市污水橫流,臭氣熏天。糞坑造成的地下水污染加上日常接觸,使得各種流行病,特別是霍亂和鼠疫大行其道,每次爆發(fā)都奪走成千上萬條性命。有地位的人們也不能幸免。
雖然他們經(jīng)常手里拿一束香花放在鼻子前面,如上圖,或者像倫敦議會大廈那樣用壓有玫瑰花瓣的紙裝裱窗戶,但這些措施對防治疫病效果微乎其微。缺乏對病原體的了解,更使得治療多數(shù)徒勞無功。當時的歐洲城里人多病短壽,常被瘟疫侵擾,難怪貴族們喜歡住在鄉(xiāng)下的莊園。
其實早在1596 年,也就是莎士比亞的時代,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的寵臣哈靈頓爵士就已經(jīng)發(fā)明出一種沖水馬桶,并特制一尊在王宮供女王使用。與此同時,莎士比亞本人的排泄物大概跟其他倫敦人的一起淤積在倫敦的大大小小臭水溝里,成為疾病的溫床?上v史上的第一座沖水馬桶并不受女王待見,原因是它沖水的聲音太大,會讓整座宮殿都知道女王剛剛?cè)鐜?/p>
這么一耽擱,就是兩百年,直到蘇格蘭鐘表匠庫明和發(fā)明家布拉馬改進了哈靈頓的發(fā)明并且注冊專利批量生產(chǎn),現(xiàn)代的抽水馬桶才算成型。伴隨抽水馬桶的發(fā)明,是倫敦雄心勃勃的下水道改造計劃,把千家萬戶馬桶沖走的東西統(tǒng)一排出城市。不到五年,倫敦人的死亡率下降了將近一半,大規(guī)模瘟疫再也沒有爆發(fā)。不夸張地說,倫敦作為一流國際大都市的地位,就是從抽水馬桶入戶的時刻奠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