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堡的地下排水系統(tǒng)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現(xiàn)代化排水系統(tǒng),始建于 1842 年。該系統(tǒng)的下水管道遍布全城,還包括了一個沖水系統(tǒng),和一個容量很大的地下調蓄庫,在洪水期有很強的調度水量能力。這種排水設計理念很快作為樣板,被歐洲和美國其他城市效仿。
如今,漢堡水務局正計劃對170年前設計的下水道進行現(xiàn)代化改造。根據(jù)水務局雨水工程師尤利安·齊格勒介紹,原本為3米寬的下水道中將加入直徑為2.4米寬的玻璃纖維管。這就是說,下水道非但沒有拓寬,反而越來越窄。
水務局工程師這樣解釋,這樣做主要是考慮經(jīng)濟合理性。管道越粗,建設和維護費用就會越高。畢竟暴雨在一年當中發(fā)生的幾率是比較小的,管道過寬會造成資源浪費。另外,漢堡的下水管道是雨水污水合流,如果管道過寬,水流流速就會減慢,這就不利于帶走下水管道里的污物。
記者查閱資料后發(fā)現(xiàn),如今一些發(fā)達國家的大城市正在對工業(yè)革命時期設計的地下排水系統(tǒng)進行改造,但由于改造費用巨大,造成不少爭議。比如東京建成大大小小 20 多座排水調節(jié)池,近 10 年,用于河道整治和地下調節(jié)池的預算,平均每年在 600 億日元上下,下水道工程還有另外的預算。而俄羅斯莫斯科始建于 1898 年的排水管網(wǎng)面臨老化、過于狹窄的危險,專家建議重建,而莫斯科官方認為該地區(qū)少有高強度降雨,耗費巨資建立強大的排水系統(tǒng)劃不來。
為了尋求一條既經(jīng)濟又能順利解決暴雨災害的方式,漢堡人選擇不再過分依賴地下管道。漢堡城市排水公司責任人近期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這樣說:“排水管網(wǎng)哪怕再強大,總有一個設計上限。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極端天氣越來越多,過分依賴人工管網(wǎng),遲早會有崩潰的一天。”
用城市綠地“鎖住”雨水
漢堡城市排水規(guī)劃負責人居內表示,漢堡市內大面積的綠地在排水系統(tǒng)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綠地能夠鎖住雨水,它不像混凝土等材料的表面,雨水不至于很快溢出,也就是說它能夠延緩雨水的流動。同時,綠地還有助于調節(jié)城市的局部氣候。
記者發(fā)現(xiàn),盡管漢堡的綠化面積在德國占第一位,而且相關法律規(guī)定,每砍一棵樹必須種下一棵新樹,漢堡人依舊發(fā)揮了最大的綠色想象,將城市空間填滿綠色。其中,一個有趣的做法是“屋頂綠化”。這種屋頂上面鋪設了防水材料,其上又鋪上土壤、種上植被,從而可以在下雨時起到涵養(yǎng)水源的作用。這種屋頂還用導管連接了蓄水池,多余的雨水可以再次利用。
目前歐洲最大室外改建項目——港口新城正在漢堡如火如荼進行,此項巨大工程完工后,漢堡市中心面積將增加 40%。這一毗鄰易北河的工程,寸土寸金,在 2006 年土地規(guī)劃的時候并沒有將大型的操場綠地納入其中,后來在陸續(xù)遷入的居民強烈要求下,開發(fā)商不得不考慮改動計劃,最終,一個標準綠地被建造在一座高層建筑的頂層。
除此之外,自行車停放地和公共停車場也開始為綠地鎖水效力。在漢堡,停車場大多修成鏤空路面,雜草等雜物從空隙中生長出來,也增加了城市綠化面積。另外,漢堡 80% 的路面,比如人行道、步行道、自行車道采用透水性地磚,這種磚本身可透水,不僅解決了積水問題,還能平衡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
跟歐洲相比,中國人口密度更高,綠化面積更緊缺,居內的建議是,即便在人口密度極高的城市,也應該在建筑間留出空間,讓雨水通過。比如將一些公共活動場所,有意識地設計成暴雨時可以儲水的場所。
漢堡的做法是在城市的居民區(qū)建造人工湖或構造水景觀、花園或人工濕地增加雨水儲蓄能力,另外鼓勵居民在家中設置蓄水池。在新建的工業(yè)、商業(yè)以及居民小區(qū),均要求設計雨水利用裝置。沒有雨水利用裝置,政府將征收建筑造價 2% 的雨水排放設施費和排放費。對于能主動收集使用雨水的住戶,政府則每年給予 1500 歐元的“雨水利用補助”。
漂浮建筑不怕水淹
在北京“7·21”暴雨之后,一組名為“德國下水道”的照片在微博上流傳,其中第一張是漢堡的魚市碼頭被水淹的照片。這是一張 2007 年拍攝的新聞照,盡管這棟碼頭建筑的底部浸沒在水中,但并不意味著德國的下水道“失靈”,漢堡設計部門在建筑設計時早有考量。漢堡魚市靠近易北河,其地勢低洼,在汛期的確可能遭遇水淹的危險,于是這類房屋在防汛墻高度以下的部分,采用封閉式設計,在水淹的情況下,也可以保證密不透水。這樣設計的好處是減少了城市的防汛投入。
除此之外,漢堡的倉庫城以及鄰近的港口新城地處城市低洼地帶,一旦發(fā)生河水暴漲,就會出現(xiàn)積水。港口新城的建筑充分考慮到水位暴漲的情況,底樓的門窗都采用密閉設計,即便淹沒在水中,也不會造成損失。
近年來,漢堡的易北河上出現(xiàn)了十多座“漂浮屋”,這些建筑看似船又像房屋。有人選擇在“漂浮屋”里辦公,有人則把家安在這里。位于易北河上的國際建筑展(IBA)總部 IBA DOCK 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棟“漂浮屋”,這棟由荷蘭設計師設計的三層建筑,被 1075 平方米的混凝土浮臺托在河面上,會隨著易北河的潮漲潮落而上下浮動,自動浮動高度可達 3.5 米。
“不要說暴雨,就算是洪水來襲,這棟建筑都能扛得住。”國際建筑展項目負責人 Uli Hellweg 告訴本報記者,這棟“會游泳”的建筑,是漢堡應對氣候變化的全新建筑實踐。1962 年,北海洪水泛濫,卷走了 300 多名漢堡居民的生命,其中 2/3 的人居住在漢堡市中心與南部區(qū)域之間的 Wilhemsburg。經(jīng)受重創(chuàng)的 Wilhemsburg 幾乎停止了當?shù)氐某鞘薪ㄖ,?2007 年漢堡啟動國際建筑展項目時,如何建造能阻抗水淹的建筑,也是他們研究的重點之一。
德國漢堡欲改造百年前下水道 利用綠地“鎖住”雨水
核心提示:漢堡水務局正計劃對170年前設計的下水道進行現(xiàn)代化改造,認為下水道并不是越寬越好。近年來,漢堡著力研究雨水的就地處理,利用綠地“鎖住”雨水,實現(xiàn)天然的“自然水平衡”,水務局一位雨水工程師表示:“這是一種經(jīng)濟有效的防澇方法。”
漢堡欲改造170年前下水道,利用綠地“鎖住”雨水,實現(xiàn)天然的“自然水平衡”
漢堡的地下排水系統(tǒng)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現(xiàn)代化排水系統(tǒng),始建于 1842 年。該系統(tǒng)的下水管道遍布全城,還包括了一個沖水系統(tǒng),和一個容量很大的地下調蓄庫,在洪水期有很強的調度水量能力。這種排水設計理念很快作為樣板,被歐洲和美國其他城市效仿。
如今,漢堡水務局正計劃對170年前設計的下水道進行現(xiàn)代化改造。根據(jù)水務局雨水工程師尤利安·齊格勒介紹,原本為3米寬的下水道中將加入直徑為2.4米寬的玻璃纖維管。這就是說,下水道非但沒有拓寬,反而越來越窄。
水務局工程師這樣解釋,這樣做主要是考慮經(jīng)濟合理性。管道越粗,建設和維護費用就會越高。畢竟暴雨在一年當中發(fā)生的幾率是比較小的,管道過寬會造成資源浪費。另外,漢堡的下水管道是雨水污水合流,如果管道過寬,水流流速就會減慢,這就不利于帶走下水管道里的污物。
記者查閱資料后發(fā)現(xiàn),如今一些發(fā)達國家的大城市正在對工業(yè)革命時期設計的地下排水系統(tǒng)進行改造,但由于改造費用巨大,造成不少爭議。比如東京建成大大小小 20 多座排水調節(jié)池,近 10 年,用于河道整治和地下調節(jié)池的預算,平均每年在 600 億日元上下,下水道工程還有另外的預算。而俄羅斯莫斯科始建于 1898 年的排水管網(wǎng)面臨老化、過于狹窄的危險,專家建議重建,而莫斯科官方認為該地區(qū)少有高強度降雨,耗費巨資建立強大的排水系統(tǒng)劃不來。
為了尋求一條既經(jīng)濟又能順利解決暴雨災害的方式,漢堡人選擇不再過分依賴地下管道。漢堡城市排水公司責任人近期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這樣說:“排水管網(wǎng)哪怕再強大,總有一個設計上限。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極端天氣越來越多,過分依賴人工管網(wǎng),遲早會有崩潰的一天。”
用城市綠地“鎖住”雨水
漢堡城市排水規(guī)劃負責人居內表示,漢堡市內大面積的綠地在排水系統(tǒng)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綠地能夠鎖住雨水,它不像混凝土等材料的表面,雨水不至于很快溢出,也就是說它能夠延緩雨水的流動。同時,綠地還有助于調節(jié)城市的局部氣候。
記者發(fā)現(xiàn),盡管漢堡的綠化面積在德國占第一位,而且相關法律規(guī)定,每砍一棵樹必須種下一棵新樹,漢堡人依舊發(fā)揮了最大的綠色想象,將城市空間填滿綠色。其中,一個有趣的做法是“屋頂綠化”。這種屋頂上面鋪設了防水材料,其上又鋪上土壤、種上植被,從而可以在下雨時起到涵養(yǎng)水源的作用。這種屋頂還用導管連接了蓄水池,多余的雨水可以再次利用。
目前歐洲最大室外改建項目——港口新城正在漢堡如火如荼進行,此項巨大工程完工后,漢堡市中心面積將增加 40%。這一毗鄰易北河的工程,寸土寸金,在 2006 年土地規(guī)劃的時候并沒有將大型的操場綠地納入其中,后來在陸續(xù)遷入的居民強烈要求下,開發(fā)商不得不考慮改動計劃,最終,一個標準綠地被建造在一座高層建筑的頂層。
除此之外,自行車停放地和公共停車場也開始為綠地鎖水效力。在漢堡,停車場大多修成鏤空路面,雜草等雜物從空隙中生長出來,也增加了城市綠化面積。另外,漢堡 80% 的路面,比如人行道、步行道、自行車道采用透水性地磚,這種磚本身可透水,不僅解決了積水問題,還能平衡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
跟歐洲相比,中國人口密度更高,綠化面積更緊缺,居內的建議是,即便在人口密度極高的城市,也應該在建筑間留出空間,讓雨水通過。比如將一些公共活動場所,有意識地設計成暴雨時可以儲水的場所。
漢堡的做法是在城市的居民區(qū)建造人工湖或構造水景觀、花園或人工濕地增加雨水儲蓄能力,另外鼓勵居民在家中設置蓄水池。在新建的工業(yè)、商業(yè)以及居民小區(qū),均要求設計雨水利用裝置。沒有雨水利用裝置,政府將征收建筑造價 2% 的雨水排放設施費和排放費。對于能主動收集使用雨水的住戶,政府則每年給予 1500 歐元的“雨水利用補助”。
漂浮建筑不怕水淹
在北京“7·21”暴雨之后,一組名為“德國下水道”的照片在微博上流傳,其中第一張是漢堡的魚市碼頭被水淹的照片。這是一張 2007 年拍攝的新聞照,盡管這棟碼頭建筑的底部浸沒在水中,但并不意味著德國的下水道“失靈”,漢堡設計部門在建筑設計時早有考量。漢堡魚市靠近易北河,其地勢低洼,在汛期的確可能遭遇水淹的危險,于是這類房屋在防汛墻高度以下的部分,采用封閉式設計,在水淹的情況下,也可以保證密不透水。這樣設計的好處是減少了城市的防汛投入。
除此之外,漢堡的倉庫城以及鄰近的港口新城地處城市低洼地帶,一旦發(fā)生河水暴漲,就會出現(xiàn)積水。港口新城的建筑充分考慮到水位暴漲的情況,底樓的門窗都采用密閉設計,即便淹沒在水中,也不會造成損失。
近年來,漢堡的易北河上出現(xiàn)了十多座“漂浮屋”,這些建筑看似船又像房屋。有人選擇在“漂浮屋”里辦公,有人則把家安在這里。位于易北河上的國際建筑展(IBA)總部 IBA DOCK 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棟“漂浮屋”,這棟由荷蘭設計師設計的三層建筑,被 1075 平方米的混凝土浮臺托在河面上,會隨著易北河的潮漲潮落而上下浮動,自動浮動高度可達 3.5 米。
“不要說暴雨,就算是洪水來襲,這棟建筑都能扛得住。”國際建筑展項目負責人 Uli Hellweg 告訴本報記者,這棟“會游泳”的建筑,是漢堡應對氣候變化的全新建筑實踐。1962 年,北海洪水泛濫,卷走了 300 多名漢堡居民的生命,其中 2/3 的人居住在漢堡市中心與南部區(qū)域之間的 Wilhemsburg。經(jīng)受重創(chuàng)的 Wilhemsburg 幾乎停止了當?shù)氐某鞘薪ㄖ,?2007 年漢堡啟動國際建筑展項目時,如何建造能阻抗水淹的建筑,也是他們研究的重點之一。
治理城市內澇有啥招兒? 盤點發(fā)達國家先進經(jīng)驗
|
2011年07月06日 11:36:24 來源: 北京日報 |
![]() |
![]() |
作家龍應臺曾說過,驗證一個國家和城市是否發(fā)達,一場雨足矣……它或許有錢建造高樓大廈,卻還沒有心力來發(fā)展下水道;高樓大廈看得見,下水道看不見。你要等一場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來。 可事實是,只要有大雨,哪怕是一場預知的大暴雨,國內許多大城市的排水系統(tǒng)總是經(jīng)不住考驗。 2010年5月,廣州城市的脆弱性在歷經(jīng)一周三次的暴雨后暴露無遺。2009年6月30日的武漢暴雨、2007年7月18日的濟南暴雨、2007年7月10日的北京暴雨,同樣造成城市多處嚴重積水、汽車拋錨甚至被淹沒。 而盤點一下發(fā)達國家大都市在城市排水方面的先進做法,無疑給我們很多啟發(fā)。 地下蓄水池、透水地面 苦練“地下功夫”解決排水 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初,就把城市防澇作為重要的課題,一是在城市地下廣泛建立蓄水池,二是道路等市政設施的建筑材料,要有一定的透水性。日本政府在1972年規(guī)定:新建和修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須設置雨水就地下滲設施,正式將雨水滲溝、滲塘及透水地面作為城市總體規(guī)劃的組成部分。 如今,穿梭于東京、大阪等大城市,會發(fā)現(xiàn)很多見縫插針式的小型公園、綠地和廣場,有的只在兩樓之間,有的在車行道中央。平時這些都是市民休閑娛樂的場所,在降雨時就發(fā)揮了集水和排水的功能。此外,在停車場、人行道等處,廣泛采用透水性材料,遇到降雨可以迅速將雨水滲透到內層。 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qū)的日本大阪案例館,曾有一根最大直徑達到12.5米的管子,這是大阪最大的下水管道模型。該館館長永井隆裕介紹,“車輛都能在下水管道中自由穿行。如此大直徑的下水管道不僅解決了城市泄洪排水問題,還保證了城市污水處理。” 而在德國,即使再大的雨,也很少見到路面積水。這與城市80%的地面改用透水地面有關。德國的市政,根據(jù)不同區(qū)域鋪就不同的透水路面。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車道、郊區(qū)道路等受壓不大的地方,采用透水性地磚,這種磚本身可透水,磚與磚之間采用了透水性填充材料拼接。 透水路面不僅解決了積水問題,還平衡了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比如雨水由透水路面滲透入地,可補充地下水資源;還能通透“地氣”,可使地面冬暖夏涼,雨季透水,冬季化雪,可以增加城市居住的舒適度;透水地面的孔隙多,地表面積大,對粉塵有較強的吸附力,減少了揚塵污染,也可降低噪音。 在荷蘭,地勢低于海平面7米以下的沿海城市鹿特丹每年約有300天在雨中度過,而且常常遭受暴雨侵襲。鹿特丹在部分地區(qū)試點了干濕兩用的“水廣場”。所有的蓄水池和下水管道構成了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網(wǎng)絡,雨量大時水就從大蓄水池中分流,雨量減小時水又會回到環(huán)形水池中去。沒有雨的時候,“水廣場”就變成了市民的活動樂園。這不僅提供了市民休閑場地,而且節(jié)約公共設施的用地量。 發(fā)放雨水收集罐 充分發(fā)動市民參與排澇 作為國際性大都市,紐約市在應對城市內澇方面獨具特色。紐約市的排水基本標準是5年一遇的規(guī)模,個別重要地區(qū)是10年一遇。除了履行必要的法律規(guī)定外,還有一些特殊的應對城市內澇的管理方案。 紐約會動用媒體和市民的力量來參與到城市排澇中來。今年4月,紐約市環(huán)保局向布魯克林區(qū)、皇后區(qū)等地的市民,免費發(fā)放了1000多個居民家用的雨水收集儲存罐。它不僅可以減少雨水進入下水道,還可以成為居民澆花的利用水源。紐約環(huán)保局還專門有一個為期10年的投資戰(zhàn)略,用18億美元改造該市的下水道等排水設施,建設新的排水口,增大城市內部的排水效果。 在四季多雨的溫哥華,每天電視和廣播都會分時段預告幾天內的天氣,并提示市民留意過高的降水量及可能受到影響的路段。如果出現(xiàn)暴雨,電視和廣播會每個小時向市民播報天氣情況、路況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 有關報道稱,德國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努力開發(fā)各種雨水滲透裝置。在新建工業(yè)、商業(yè)及居民小區(qū)前,住宅、廠房、花園等建筑均要設計雨水利用裝置。沒有雨水利用裝置,政府將征收占建筑物造價2%的雨水排放設施費和排放費。對于能主動收集使用雨水的住戶,政府則每年給予1500歐元的“雨水利用補助”。 井蓋下接一個鐵籃子 德國下水道排水迅速有效 本市6月23日的暴雨內澇,還造成了兩名男子掉入下水道身亡的悲劇。有人認為,可能是當時瞬時雨量過大導致下水道發(fā)生反涌,沖掉了井蓋,使得兩名男子落入了水流湍急的排水井中。還有人猜測,可能是為了讓水更快沖入下水道,有人干脆把井蓋掀開了。 無論哪種可能都暴露出一個問題,就是下水道的設計能否讓強降水有效而快速地排入下水道。城市下水道的口子被雜物,如樹葉、塑料袋、污泥、石塊堵住是常見現(xiàn)象。德國的城市下水道為避免口子被堵,在篦子下面專門接一個鐵籃子,鐵籃子下面才是橫向的下水管道。鐵籃子的作用就如同家庭中的下水道的彎曲管道。它可以接納許多污物如樹葉、塑料袋、污泥、石塊,使得這些固體物不能沖入下水道以造成堵塞。同時,城市管理者也容易清除這些下水道的堵塞物。工人只要打開下水道井蓋,把鐵籃子勾起來,然后提到垃圾車旁,把籃子中的垃圾倒入車斗中,最后對下水道復位。這就能防止下水道井蓋的堵塞,有效而迅速地排水。 延伸閱讀 贛州宋代排水工程福壽溝 城市的排水系統(tǒng)似乎并不是現(xiàn)代高科技才能解決的問題,中國900多年前的一個地下排水系統(tǒng)——江西贛州宋代建造的福壽溝在今天還能保障贛州安然無恙。2010年6月21日,贛州市部分地區(qū)降水近百毫米,市區(qū)卻沒有被暴雨圍困,甚至沒有一輛汽車泡水,市民生活寧靜如常。但當時離贛州不遠的廣州、南寧、南昌等諸多城市卻成為“汪洋”,嚴重影響到民眾的生活和工作。 贛州不被暴雨淹沒是因為有一個福壽溝,由劉彝在虔州知州(相當于贛州市長)任上(北宋熙寧年間,公元1068年-1077年)組織工匠修建的。這個全長12.6公里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統(tǒng)由兩個排水干道系統(tǒng)構成,其走向形似篆體的“福”、“壽”二字,故取名福壽溝。福壽溝斷面寬約90厘米,高180厘米,溝頂用磚石壘蓋,這兩條溝縱橫遍布城市各個角落,與全城的水塘連通起來,暴雨來時可調節(jié)流量,減少下水道溢流,洪水來時可避免江水倒灌。 福壽溝的設計科學和合理在于,能把防澇和防洪結合起來。福壽溝完全利用城市地形的高差,采用自然流向的辦法,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但每逢雨季,江水上漲超過出水口,也會出現(xiàn)江水倒灌入城的情況。對此,劉彝又根據(jù)水力學原理,在出水口處“造水窗十二,視水消長而后閉之,水患頓息”。水窗的原理是,每當江水水位低于水窗時,借下水道水力將水窗沖開排水;當江水水位高于水窗時,則借江水力將水窗自外緊閉,以防倒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