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要堅持污泥的資源化利用這條路,它應該是可以實現(xiàn)的,我個人也很有信心。”9月19日上午,同濟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城市污染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戴曉虎在“2014(第六屆)上海污泥熱點論壇”上樂觀表示。他認為,我國不應再走污泥處理處置的低水平發(fā)展舊路,否則經過若干年徘徊之后,我們仍要從零開始。
圖為:同濟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城市污染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戴曉虎
現(xiàn)階段污泥處理處置的主要路徑
在“十二五”之初,我國提出了污泥要實現(xiàn)80%無害化處理的宏偉目標,但戴曉虎認為,這一目標迄今為止未能實現(xiàn)。他指出,從污泥處置路線來看,“出路比較少”導致了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巨大差異。目前只有填埋、焚燒、建材利用和土地利用等幾種“出路”,其它的處置路線尚處于“孕育期”。
其一,是土地利用,但困難重重。究其原因,一是部門之間的協(xié)調問題,環(huán)保部、農業(yè)部等部門的訴求存在差異。二是對土地利用風險的過度渲染。三是我國污泥的泥質決定了不經穩(wěn)定化處理會產生很多問題。所以,“這條路幾乎被堵死了”,而這條處置路徑在國外占到了50%到70%。
其二是焚燒處置。戴曉虎認為,我國成熟的單獨焚燒技術還很缺乏,特別是沼氣處理部分。一次又一次的事故出現(xiàn),給老百姓帶來了很多不安全的感知。“這條路徑大家在做,但目前還是在觀望當中”。無論如何,這種路線可以處置掉35%的污泥量。
其三是建材利用。國際上高度認同日本的經驗,即:經過焚燒以后達到建材利用。我國也有企業(yè)利用污泥制作瓷磚,但由于條件所限以及對環(huán)境二次污染的風險,這條路徑在現(xiàn)實中較大程度地受到市場因素的制約。
最后是填埋。填埋處置在中國呈現(xiàn)出上升的趨勢,但是在發(fā)達國家,在“藍色”理念的指引下,填埋是逐漸減少的。如2005年開始,德國就完全禁止填埋了。
戴曉虎同時指出,目前國際上已達成共識:從污水、污泥的無害化處理為基點,將來要逐步提升到資源化為主導的戰(zhàn)略高度。當前,在國際國內研究領域,這方面是重要的研究熱點方向。
改變既有現(xiàn)實的主要舉措與途徑
戴曉虎表示,要改變污泥處理處置的低水平發(fā)展局面,首先就要轉變理念、觀念。
在觀念轉變方面,他認為,活性污泥法應用了100年,污泥與污水從未被區(qū)分開來對待。他建議:決策層面必須把污泥處理看成是污水處理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要改變只追求出水水質,不關注污泥的現(xiàn)狀;改變只關注進一步提標改造(N、P),而不關注污泥中50%COD引發(fā)的二次污染的類似情況。
在理念轉變方面,他認為,一定要參照國際發(fā)展潮流和趨勢,將污泥與污水提升到“未來資源”的層面,將污泥資源化處理利用提升到未來發(fā)展的戰(zhàn)略高度,包括泥質改善、技術提升、市場社會需求等都要朝著這一方向發(fā)展。
戴曉虎認為,一旦理念轉變以后,就應“一刀切”,堅持禁止污泥填埋,并將磷回收、將持久性有機物去除等。他認為這些都是污泥處置方面重要的核心舉措。
“污泥里面含有腐臭、病原體等污染物,其還會產生溫室氣體排放、重金屬、持久性有機物等有毒有害物質。我們在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置當中,應該把二次污染的風險降到最低”,戴曉虎稱。
戴曉虎還表示,資源的利用應該力求最大化。比如說經厭氧消化技術處理過后,最后污泥得以進入土地作最終利用,以及對污泥的干化和焚燒,這是“在同等技術、同等無害化處理的條件下優(yōu)先考慮的”。
“污泥問題既是挑戰(zhàn),更是機遇”,戴曉虎最后補充到,“在選擇污泥處理處置工藝的時候,要考慮最大化的資源利用。我國要力爭率先步入治泥的國際領先水平,在未來十年或者二十年,希望我們能完全跨入‘綠色’或‘藍色’的坦途。
戴曉虎:新時期污泥處理處置的舉措和途徑
時間:2014-09-19 16:47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田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