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有光,男,1950年8月生,甘肅天水人,中共黨員。西安交大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1歷任職務
中國地質科學院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區(qū)域地質(第三)研究室支部書記
中國地質科學院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區(qū)域地質(第三)研究室副主任(副處長)
西安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
西安交通大學社會學與STS研究所副所長《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常務副主編
2現任職務
西安交通大學檔案館館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西安交通大學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現代工程中心兼職教授
![](http://www.caom9.com/file/upload/201402/24/12-32-03-23-4.jpg)
3學術兼職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校史研究分會常務理事
中國地質學會地學史專業(yè)委員會常務理事
中國軟科學研究會會員
陜西省科技史學會常務理事與副秘書長
4學術著作
[1]霍有光著.《史記》地學文化發(fā)微.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12.
[2]霍有光著.開發(fā)大西北與綢繆水安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06.
[3]霍有光著.海水西調與再造西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09.(2006年獲“第21屆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區(qū)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圖書獎”)
[4]霍有光(主編之一).自然辯證法新編.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07.
[5]霍有光,顧利民著.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年譜(1895~1949).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11.
[6]霍有光著.策解中國水問題.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04.(獲陜西高等學校2002年科技進步三等獎)
[7]霍有光著.中國古代科技史鉤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05.(獲陜西高校2003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
[8]霍有光著.社會交往心理學——人際心理與交往技巧.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6-02.(1996-06第二版,2003-12修訂版)
[9]霍有光著.司馬遷與地學文化.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07.(獲陜西省教委1997年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
[10]霍有光著.中國古代礦冶成就及其它.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12.
[11]霍有光(第三作者).秦巴及鄰區(qū)地質——構造特征概論.地質出版社,1993-12.(獲地質礦產部1995年科技進步二等獎)
[12]霍有光(第三作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秦嶺——大巴山及鄰區(qū)地質圖.地質出版社,1992-06.(獲地質礦產部1995年科技進步二等獎)
![《策解》與《海水西調與再造西北》 《策解》與《海水西調與再造西北》](http://www.caom9.com/file/upload/201402/24/12-32-03-49-4.jpg)
《策解》與《海水西調與再造西北》
5論文成果
有關論文、專著的發(fā)表時間
[1]霍有光.關于西調渤海水改造北方沙漠的設想[J].中國科技論壇,1997(3).(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地理》1997年第4期全文轉載。)
[2]霍有光.西調渤海水改造我國北方沙漠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設想[J].科技導報,1997(3).
[3]霍有光.渤海水西調工程續(xù)論[J].科技導報,1997(5).
[4]霍有光.西調渤海改造我國北方沙漠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設想[M].地質哲學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吳鳳明鳴等主編),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
[5]霍有光.策論以黃河電力資源換取渤海水資源[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fā)展,1999(4).(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地理》2000年第1期全文轉載。)
[6]霍有光.策解中國水問題[M].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4).(獲陜西高等學?萍歼M步三等獎)
[7]竹守章.東水西調能否改造沙漠[N].光明日報,2000-06-08.
[8]竹守章.東水西調徹底改造沙漠[N].科技日報,2000-08-07.
[9]竹守章.治水六大工程——簡介《策解中國水問題》[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9).
[10]竹守章.呼喚東水西調改造北方沙漠[N].中國環(huán)境報,2001-01-05.
[11]竹守章.呼喚東水西調改造北方沙漠[N].中國礦業(yè)報,2001-01-20.
[12]霍有光.西部調水大構想[J].西部大開發(fā),2001(2).
[13]宋宗水.解決西北地區(qū)干旱、沙漠化問題的對策[J].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01(2).
[14]宋宗水.解決西北地區(qū)荒漠問題探討[J].生態(tài)經濟,2001(9).
[15]陳昌禮.海水西調與我國沙漠和沙塵暴的根治[J].中國工程科學,2001(10).
[16]霍有光.西調渤海水改造北方沙漠與遏制北京沙塵暴[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fā)展,2002(2).
[17]陳昌禮.海水西調是西北和華北北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J].中國工程科學,2003(1).
[18]霍有光.就渤海西調工程答疑者問[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fā)展,2003(3).
[19]陳昌禮.海水西調是西部大開發(fā)的戰(zhàn)略性基礎工程[J].中國工程科學,2003(10).
[20]霍有光.海水西調與再造西北[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9).(2006年獲“第21屆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區(qū)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圖書獎”)
[21]霍有光.開發(fā)大西北與綢繆水安全[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6).
[22]李炳坤,唐元,董忠.關于研究實施“海水西送工程”的建議[J].高技術與產業(yè)化,2008(2).
其他關于水問題的文章
[28]霍有光.論黃河回歸故道的可行性與施工的可操作性.水利經濟,2010(3).
[27]霍有光.大西線調水難以實現的若干問題分析,水利水電科學進展,2008(6).
[26]霍有光.質疑膠萊人工海河工程,科技導報,2008(5).
[25]霍有光.再論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替代方案,科技導報,2008(3).
[24]霍有光.評開鑿膠萊海洋運河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水利經濟,2007(5).(2007-9-30)
[23]霍有光.現代水利工程的正負效應、水生態(tài)倫理與水利生態(tài),《工程研究》第2卷,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工程與社會研究中心年刊,2006.4.p184~196.
[22]霍有光.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興辦沙產業(yè)與農業(yè)跨越式發(fā)展,社會工程研究(第1輯),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21]霍有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與構建工程哲學理論體系,科技導報(月刊),2004(6).
[20]霍有光.綜合治理黃河內蒙古河段泥沙淤積及庫布齊沙漠的對策,水利經濟,2004(3)(雙月刊).
[19]霍有光.南水北調中線大寧河補水、長湖調水各方案的利弊對比,科技導報,2003(5).
[18]霍有光.改變黃河入?,遏止渤海灣淤積.科技導報,2001(7):28~31.
[17]霍有光.現有南水北調中線“補償工程”的不合理性及其取水口選址研究.世界科技研究與發(fā)展,2001(2):24~27.
[16]霍有光.水資源配置戰(zhàn)略與調整陜西產業(yè)結構.2001年陜西經濟藍皮書,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1):318~330.
[15]霍有光.北宋杰出的水利科學家——蘇軾,李約瑟研究,第一輯,上?茖W普及出版社,2000(9).
[14]霍有光.清代綜合治理黃河常用的有效策略與方法.災害學,2000(1):73~78.
[13]霍有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不宜選擇丹江口水庫為取水口.科技導報,2000(11):11~14.
[12]霍有光.清代綜合治理黃河下游水患的系統科學思想.災害學,1999,(4):59~64.
[11]霍有光.水資源配置戰(zhàn)略與調整陜西產業(yè)結構及布局.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4):7~12.
[10]霍有光.再論鴨綠江水南調工程,世界科技研究與發(fā)展,1999(3):57~61.
[9]霍有光.論“平行北移黃河”以解千里懸河之患,資源·礦產,1999(6):37~40.
[8]霍有光.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與鴨綠江水南調工程水環(huán)境分析及優(yōu)化決策,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2):36~41.
[7]霍有光.令千里懸河(黃河)落地的一項戰(zhàn)略性對策,新世紀科學論壇,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30~233.
[6]霍有光.開鑿當太運河 徹底瓦解長江洪水,西安交大學報(社科版),1998(4).
[5]霍有光.對解決黃河千里懸河的建議,中國科學報,1998-11-18.
[4]霍有光.調水濟黃方案應精心策劃,科技導報,1998(7):38~42.
[3]霍有光.策論鴨綠江水南調工程及跨渤海灣渡槽公路兩用大橋,科技導報,1997(11):53~56.
[2]霍有光.改變河西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探討,中國軟科學,1997(3):61~69.
[1]霍有光.河西走廊水土資源與高效節(jié)水農林業(yè),科技導報,1996(12):57~60.
[0]霍有光.陜西歷史名泉輯要,西北地質,1992(2).
霍有光, 男,1950年8月生,甘肅天水市人。中共黨員。先后畢業(yè)于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與北京地質管理干部學院思政系。曾任中國地質科學院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區(qū)域地質研究室副處長,副研究員; 現任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檔案館館長。(曾任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西安交通大學學報 》社科版常務副主編。)兼任陜西省科技史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地質學會地學史專業(yè)委員會常 務理事,中國軟科學研究會會員等。長期從事科技史、文化史以及軟科學研究。已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9272106)、國家社會科學基金(03BSH035)、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2003DGQ3B168)多項課題,多次獲省部委和學校的獎勵。獨著有:《司馬遷與地學文化》、《中國古代礦冶成就及其它》、《中國古代科技史鉤沉》、《社會交往心理學》、《策解中國水問題》、《海水西調與再造西北》、《開發(fā)大西北與綢繆水安全》、《史記地學文化發(fā)微》等;合著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秦嶺——大巴山及鄰區(qū)地質圖》、《秦巴及鄰區(qū)地質——構造特征概論》、《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年譜》等;已發(fā)表學術論文150余篇。學術觀點曾被《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科技日報》、《科學時報》、《中華讀書報》、《大公報》等報刊及“新華網”、“中國科學院網”、“國家中西部網”等國內數十家網站介紹。
在《科技導報》、《中國軟科學》、《中國科技論壇》、《世界科技研究與發(fā)展》等全國性刊物上發(fā)表論文150余篇,尤其是有關鴨綠江水南調工程、南水北調工程、西調渤海水改造北方七大沙漠工程以及根治長江黃河水患的對策探討,為我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提供了創(chuàng)新性的思路,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反響,部分成果多次獲得學校及部委獎勵。此外。發(fā)表科普與雜文等120余篇。